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盛夏时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相继胜利召开,这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召开的重要会议。
新时代下,我国全面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身心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上海再次勇立潮头,近年来以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引领全国医改,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升市民就医获得感之时,突破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实践医疗卫生长三角一体化,同时服务全国战略,扎实做好对口支援与援外医疗。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主任闻大翔表示:卫生健康工作,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聚焦改革攻坚与开放创新,不断为人民健康事业发展破难题、激活力、增动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争取更多国家医学中心落地上海,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聚焦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疾控体系改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做实做细上级医院号源优先预约。同时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加快临床研究体系建设,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开展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大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推进高水平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立足改革先行区域加大开放创新力度,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合规流通与利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新期待。
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让家庭医生做好“健康守门人”,今年四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全面实施二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让家庭医生有更多上级医院专家的资源、服务链接,让家庭医生有能力、有动力“小病当能手、大病当参谋”,持续赋能家庭医生,释放基层卫生服务红利。
据透露,上海自2011年试点家庭医生制度,2015年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力求通过与居民建立更紧密、符合居民就诊习惯的签约关系,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持续推动签约服务向纵深发展,稳步推进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截至今年四月底,全市累计签约超过1100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超过44%,其中老年人、儿童、慢性病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4%。签约居民社区就诊率达到54.1%,在签约组合内医疗机构就诊率达到68.4%。
全面实施二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目前在社会面预约渠道和预约时间不变的基础上,经过社区医生初步诊断,可以为签约患者预约早于社会面5天的门诊号源。如果患者病情需要尽快诊治,社区医生还可以预约未来2天的门诊号源。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未使用号源也会尽快返回医疗机构,继续向社会面开放。此举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居民挂上级医院专家号难的问题,也能够发挥家庭医生初级诊疗和精准转诊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签约居民转诊到上级医院的就医感受度,经签约社区转诊的签约居民,如转诊到签约组合内的医疗机构,上级医院结合实际,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转诊后由于疾病复杂、分科细化等因素,签约患者也可以到所在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服务窗口进行二次分诊。如此一来,家庭医生签约让居民有一位医生朋友;优先预约号源让家庭医生有一群专家朋友,两者共同努力,为签约居民提供便捷、连续、优质、专业的卫生健康服务。
积极推进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下沉。据统计,上海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量一直保持在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今年五月,全市社区门诊量占全市常住居民门诊量比例超过40%。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诊治病种达119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配备药品达661种。
下一步,全市还将继续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完善相关职称晋升、薪酬、进编落户等激励机制,推进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4.72名全科医生。分批调整2500余项价格。推进以医联体为单元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同时,通过健康信息网工程,实现全市医院之间跨区跨层级的检查检验项目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减少重复检查,互认项目达111项。建设市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上海健康云”,实现群众就诊预约、服务流程、诊疗信息储存查询便捷化。
重视源头创新、促进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不断协同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加强成果转化工作的模式探索和方法研究,指导医疗机构优化完善成果转化管理、提升工作能级,加快推动本市医疗卫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医疗机构、企业合作,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临床需求为牵引,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已陆续开展协同创新集群、智慧医疗和新兴交叉领域研究等产学研医融合项目。协同创新集群聚焦支撑干细胞研究等前沿医疗技术升级,智慧医疗专项研究聚焦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学技术融合,新兴交叉领域研究专项瞄准再生医学等前沿问题,推进医学与其他理工学科交叉融合。全市通过一系列项目鼓励企业早期介入医学研究,共同开展符合临床需求的科学研究以及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研发。
自2022年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举办“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通过“路演”建起医疗卫生机构与医药企业、投资基金面对面交流渠道,在加强医学创新人才挖掘培养的同时促进“医企研用”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发展,推动高价值专利的高效益运用。
搭建医药卫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提供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上海还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优势,为行业内单位、个人提供专利成果技术评估、技术中介、转化流程政策咨询等专业技术服务,同时畅通医企沟通,助力医疗与医药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医企研用”融合发展。
为重点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2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与市科委等多部门合作制定《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试行)》,出台配套政策解决成果作价投资、转化现金奖励、国有资产管理、赋权改革试点等难点问题,2023年又配合市科委开展了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全市17家医疗卫生机构纳入试点工作。
就在近期,全市开展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创新改革试点工作,拟通过3年时间推动试点医院围绕医学创果转化“探机制、建高地、搭平台、促转型”,在试点医院构建有利于医学创果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提升试点医院战略定位、优化运维模式。以高水平临床研究和转化能力为核心,在试点医院开展有转化前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改革新经验,产出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转化。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五年前,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签署《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备忘录》,确立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推进均质发展、深化中医药创新合作、推进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协同推进健康科技创新、建立综合执法监督联动协调机制等六大合作方向。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积极主动谋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历经五年携手苏浙皖通过联手办大事,共同推动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公共卫生合作协同方面,长三角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持续巩固,加强可疑病例跨省排查管控,定期开展联合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应急培训和演练。推进免疫规划一体化,建立预防接种信息互联互通系统,完成长三角区域跨省预防接种信息全量数据的联调测试。同时还联合推进长三角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协同防控中心建设,完成500余株次多重耐药菌株线上测试分析,完善耐药结核病患者精准诊治和协同管理机制。
推动医疗服务均质发展方面,长三角区域推进瑞金医院无锡分院、仁济医院宁波分院、安徽滁州第一人民医院(市九医院对口合作)、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科医院对口合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青浦新城院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分院等重点合作医院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迄今已成立代谢性疾病、罕见病以及中医肝病、推拿等长三角专科专病联盟,逐步统一区域内诊治指南、诊疗规范、诊疗模式,开展病理、血液等13个专业质控一体化合作,推动长三角医疗质量精细化、规范化、同质化管理。
深化中医药创新合作方面,实施长三角区域中医药质控合作机制,遴选中医骨伤、中医护理等8个专业开展中医质控标准研制,共同推进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质量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卫生健康综合执法监督联动协调方面,完善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成立青浦、吴江、嘉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联动办公室,明确联动互通工作机制与联合执法应急处置机制。
推进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方面,则创新推进出生“一件事”跨省通办,包括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等5项事项,实施“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办理、统一发证、一体管理”,累计办理时间由将近18天减少至不超过5天。推进长三角智慧互联网医院建设发展,布局智能分诊导诊、智能院内导航、智能识别通行、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智能诊后管理、基于区块链的中药代煎配送、一键呼救等“七大应用场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整合。而今示范区内医疗检查检验结果跨域互认,青浦区和吴江区全部公立医疗机构以及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已接入示范区检验检查跨域协同互认平台。
超大型城市如何筑牢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而今上海已建立医防融合的体制和队伍,同时积极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不断增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多点触发、多元汇聚、多病共防”的新格局。
为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上海全力推进疾控机构现代化建设,重点规划大流行科技准备的策略和路线图,提升应对传染病流行的科技攻关能力和转化能力,逐步构建大流行防范准备计划和应对演练。根据国家疾控局部署要求,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症候群、病原、病例、事件等为核心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网络,初步形成“多点触发、多源汇集”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
数据显示:全市推动完善传染病多渠道监测网络。一方面现有综合监测系统覆盖全部16个区、设有82家哨点医院,涉及28种呼吸道病原、17种腹泻病原和20种少见新发病原,基本建立单病种与症候群有机结合的传染病综合监测系统。同时,在全市相关医疗机构部署应用“基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HIS)系统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系统”和“发热病例监测登记报告系统”等系统,提升疫情监测报告的敏感性和及时性。
另一方面已开发建设“上海市传染病综合管理平台”。首期已建成新冠疫情监测预警主题屏,汇集来自卫生、疾控、教育、民政、海关等多个部门“6个维度、11个方面”的监测信息,实现多源数据的集成融合、挖掘分析和风险预警,目前正开发拓展向其他重点传染病。
结合超大型城市的特点,上海还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多病共防、多病共管模式,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
目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探索落实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制度、疾控监督员试点、公共卫生或预防保健科室规范化、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建设等多方面工作,完善“平急转换”机制,优化传染病医疗救治资源配置,全力提升新发、罕见及不明原因传染病的临床救治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对于结核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规划,逐步形成“平急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的传染病临床诊治网络体系。
此外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健康支持中心,持续赋能基层社区,将包括慢性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多病共防理念融入社区管理,加快推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效升级,全面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网底作用,夯实基层公共卫生基础,增强新发、突发传染病早期发现能力,规范“市—区—社区”传染病防控应急标准化队伍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传染病风险。
党的以来,上海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指示精神,按照“中央要求、当地需求、上海所能”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助力受援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一系列工作成效。
上海派出过硬人才队伍,每年从全市选派近450余名医疗专家(外派工作半年以上)赴受援地工作,为当地各族群众解除病痛,提高受援地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工作。20多家上海三甲医院与新疆喀什二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以院包科”帮扶关系,建立了20多个医学中心,助推医院跨越式发展。本市卫生系统还对口帮扶云南、、青海果洛46个贫困县县级医院,县级医院全部通过二级医院评审,6家医院已晋升为乙等医疗机构。
在上海援助下,江孜县人民医院成为全自治区唯一一家包虫病治疗县级定点医院。新疆喀什二院、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先后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上海首创的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模式得到中组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以多种形式为受援地培训医务人员15万余人次,接收受援地医务人员来沪培训进修3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造血”能力。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上海每年为受援地区开展适宜技术、全科医生、助理执业医师考前辅导等多个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两地医院实现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影像诊断等。通过数字化远程“云病理”诊断平台,解决基层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将医疗信息化进一步辐射基层乡镇卫生院,累计为200多个乡镇卫生院开通远程医疗服务。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作为我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上海于1963年参与援建任务,由此开始援外医疗队派遣工作。1975年9月,由上海市负责组建的第一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进驻摩洛哥塞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自此承担起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
截至2023年底,上海共派出援摩医疗队196批医疗队员1973人次。1975年至2023年援摩医疗队共诊治摩洛哥门急诊患者583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2万人次。医疗队员成为所在医院的主要医疗技术力量,赢得了摩洛哥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赞誉,中摩两国友谊因此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我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多次对医疗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医疗队为增进中摩两国政府间的外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奋楫扬帆开新局,凝心聚力谋新篇。未来的日子里,上海还将继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上海力量”,让群众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